GG热搜
时间的故事
匿名用户
2016-05-06
次访问
  如风岁月,如水年华,面对时间的神秘流动,千差万别的文化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中国人自有一套独特且历史悠久的时间系统。它感应自然,却又赋予自然时间以人文色彩。知天时,顺四时,择时日。时间即文化,传统的中国时间虽然被滴答滴答的时钟节奏所冲击,生活中却仍无处不在。<br /><br />  一日思君十二时<br /><br />  时,即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十二时辰,后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序,分别记之。由午夜子时始,亥时终,循环往复。自北宋,每一时辰分初、正两部分。汉代宫人值夜,自黄昏至黎明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亦称五鼓、五夜。于是,中国人在以时钟为主导的计时生活里,还有一个“另类”的十二时辰。<br /><br />  一日之际在于晨,【辰时】07:00-09:00,是新一天生活的开始,唐皮日休诗曰:“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辰时正是古人“朝食”(吃早饭)的时候。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并“朝食”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了。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此外,《管子·弟子职》中也有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的句子。<br /><br />  “岁时”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幸福感<br /><br />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人尊崇自然时序、尊崇天道的时间观念。上古时代民众通过对物候、天文现象的观察,认识了四时的变化,不过这种认识被隐藏在了神秘的面具背后,与原始的宗教意识相连。且听民俗专家萧放解读中国人如何感应天时,如何缔造岁时节日系统,尊奉自然、循时而动。元宵夜色下,一条灯火长龙飞舞盘旋,化作耀眼的太极图,长留影像中。美好的时光给人稍纵即逝的感受,也使人更愿纵情佳节,祈愿来日。<br /><br />  “中国式时间观念”实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东亚大陆上的中国人选择了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农耕,这种生产方式自然地与季节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光照、温度、雨水密切联系。而中国人最初的时间观念,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萌发生成。<br /><br />  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年”字呈现出果实丰收的形象,在钟鼎文中,“年”字是谷穗成熟的样子。由谷物成熟引申到成熟的周期,一次成熟到下一次的成熟,谓之“一年”。<br /><br />  这样的“时间”有一个什么特点?就是一种循环性。<br /><br />  时间是一个不好把控的东西,最初总要通过某个具体的物象去表示,阴晴圆缺、风霜雨雪、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等。那些自然物候的重复与间隔出现,无不标示着时间的演化是一种往来重复的样貌。<br /><br />  物候历,倾听自然物语<br /><br />  春天花开、夏天荫浓、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大自然循环往复,时间流逝不止……但其间总有一种规律和秩序。譬如物候现象,是气候、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以及植物、树木、动物本身生理特性的综合反映。远古的人类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并且根据大自然的物候变化来推测时间、季节,安排生产和生活。这种不成文的“历法”就是物候历。<br /><br />  物候历,亦称自然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原始历法,它曾经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早期经济活动之中,并且为后来种种较先进的历法奠定了基础。物候历以物候变化周期作为“年”的单位,时间长度是不严格的,也没有严格的纪月制度。<br /><br />  譬如鄂温克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渔猎民族,他们会根据大兴安岭物候和气候特点来安排狩猎活动,确定狩猎对象并采取不同的猎取方式。猎鹿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鄂温克人于是将一年划分为六个狩猎阶段:<br /><br />  1.诺勒吉(公历2-3月),为打鹿胎季节<br />  2.农念(公历4-5月),为割鹿茸、挡鱼亮子季节<br />  3.允喀(公历6-7月),为蹲碱场猎鹿的季节<br />  4.保罗(公历8-9月),为猎取鹿鞭、晾兽肉季节<br />  5.西格勒(公历10-11月),河水封冻,又落雪不大,为狩猎黄金季节<br />  6.土格(公历12月至翌年1月),天气酷寒,雪深及腰,为狩猎活动的停止期。<br /><br />  佤族有一个确定闰月的方法,就是每年二月到南康河一固定的地点去看鱼上水,如看不到鱼,就定下月为二月,该月称为怪月。另一种方法是看寨子附近岩石上野蜂是否出来活动。<br /><br />  小溪边的草地上,羽扇豆成片地开花,五颜六色,像给大地织就了一匹华美的锦缎。羽扇豆3-5月开花,4-7月结果。当羽扇豆开花时,它正在无声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啦!<br /><br /> </td> </tr> <tr> <td class="td_bottom_tool"> <!--楼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