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热搜
读《中国人素质》有感
匿名用户
2016-05-31
次访问
  《礼记》中的描述,人的美德并不是参照“礼”而得出的,而然中国人的“礼”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毕竟社会存在是决定社会意识的,在中国这样的国度,“礼”便可以理解为道德,宗教与政治的化身。<br /><br /><br />  古时《孝经》曾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又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可见孝作为一种衡量人品甚至是选官的标准,都是占着相当大的影响。<br /><br /><br />  中国人是很讲究孝的,《二十四孝》一书中就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说明孝的重要性。从“我娘很爱吃橘子”的故事到“埋妻儿而养爹娘”再到“剜肉治病”无不说明了孝的程度之深。<br /><br /><br />  守孝三年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生下来头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亦不可自我糟蹋,否则便是对父母的不敬。以“礼”相待,若只是敷衍,便降低了标准,认为是不孝。<br /><br /><br />  中国人的孝是一种美德是没错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信仰标准,孩子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存在什么刻意在意孝的存在,想去那就去哪的恣意散漫的态度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是否影响了中国孩子的独立性,这种孝有时候可能会造成违背了主角的真实意愿,古时的婚姻包办也是一种孝的体现,却有种种的悲剧发生,例如《孔雀东南飞》。就算在当代也有人为父母的命令为马首是瞻,一听父母有言,便毫不含糊地去做,也许可能本身就是个错误的举动,缺乏了自我的主观判断力,这样的“礼”想必不太靠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总的来说,孝的正面作用还是要大于负面作用。孝行的影响不可定夺的时候,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十几亿人口都在信仰着孝的准则,一代传一代,而且会一直下去……——公共精神<br /><br /><br />  要说到公共精神,便有话可谈了。<br /><br /><br />  从去年的天灾人祸来看,中国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br /><br /><br />  我从不以偏概全,也从不以全概偏。人终归有其自私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事不关己,关门睡觉”的心态来生活在这个世上的。<br /><br /><br />  古有农夫的祷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亦有“不得不顾及自己”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有些人常常想着只要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没有必要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别人。<br /><br /><br />  说到底了,还是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r /><br /><br />  明思博在他的书中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中国人<br /><br /><br />  “天生有一种墨鱼的能力<br /><br /><br />  一旦被追逼<br /><br /><br />  就放出一些墨汁<br /><br /><br />  使起自己安全地退后。”<br /><br /><br />  这句话写得相当生动,也比较有概括力。更通俗一些便是你不给我钱,我就没那个义务被你叫过来再唤过去,于是公共精神常常被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显得太过于现实,其实这个社会终究还是要现实一些,不论是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或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br /><br /><br />  对于某些社会中的见义勇为等充分体现公共精神的行为和事迹,我的确是相当敬佩。因为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境界有时候总会先想着自己的,当然自己确保不受伤害,但至于究竟要不要管别人,就是另一回事了。<br /><br /><br />  当然这个社会是不乏有真正公共精神的人的,他们可能不计报酬,不计后果,但真正人们都达到那样的思想境界高度,还是将要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吧。<br /><br /><br />  ——知足常乐<br /><br /><br />  中国的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会写到怎么样的思念家乡或是一别多年的痛苦,是因为中国人的情结中是不愿意离乡去远方的,因为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br /><br /><br />  “钉在一块土地上,<br /><br /><br />  好像一棵树,<br /><br /><br />  吸水,开花,结果,最后枯萎了,<br /><br /><br />  归于脚下的黄土。<br /><br /><br />  那是他们的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作用着。<br /><br /><br />  一段时间之内,中国人是很相信”天“的,或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宿命论“,皇帝是天子,释迦摩尼是救世主,这些环境的作用打造了中国人很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着永恒般的好心情,不论外面怎么样,中国人总是很相信会很好,现在已经很好了,然而这样的相对于进步的停止却差点要了中国人的命。<br /><br /><br />  现在却有很多现象表明中国人并不是很好的保持这种美德了,贪官亦或是种种谋求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数一数就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常常丢失快乐,只是满足自尊或是虚荣心。<br /><br /><br />  所以知足常乐,亦或是相关无事,还是抱着常乐的心态。知足常乐在当今的社会中可以衍生一下它的意思,便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分的要求什么,再用一句老人们常说的话:”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永远不是你的“,切不要把它理解成天命不可违,我只是想说在什么都没有争取到之前你只好做好你自己,常常可以使自己很开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人的。<br /><br /><br />  ——拐弯抹角<br /><br /><br />  中国人有着特殊化的做人与处世原则,他们有着非凡的推断能力,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夸夸其谈,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更能较好的描述中国人:<br /><br /><br />  ”很会做人。“<br /><br /><br />  偶得记起来,一天聚会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把头伸过来有些神秘地对我说:”我发现你语文是不是学太好了,骂人都不带脏字的。“这才是我明白过来是自己不久之前对于一些冷嘲热讽的反击,不小心有点毁了自己的形象。但反过来想想,中国人恰恰在很多的时候都会练就了一副好嘴皮子,可以用尽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对某人的看法,然而对方又会常常毫无防备的欣然接受,好像只有自己知道怎么回事,恐怕等到别人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你早就人去楼空了。<br /><br /><br />  这样的结果,又要怕是要感谢中国的文字的复杂性和生来就有的谦逊了。<br /><br /><br />  有人说中国人很喜欢摆场子,很喜欢作假,我倒不是这么认为的,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貌似已经有很长的存在时间了,中国人很喜欢面子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喜欢争强好胜,而后是因为他们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追求完美的心理谁又不曾拥有呢,更何况是无伤大雅?进而就有了拐弯抹角的语言,行为,一切的暗语,一切的小动作都只是不想破坏当前可能会比较好的的情形,只是想让近况变得更好些仅此而已。[!--empirenews.page--]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br /><br /><br />  中国人的拐弯抹角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往往可以很巧妙的将自己从尴尬,窘迫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无伤大雅,又给自己做足了楼梯好适时退出。<br /><br /><br />  ——漠视<br /><br /><br />  中国人常常很羡慕说西方人才很懂得生活,可以有很长的假期在沙滩,在海岛上晒出黝黑健康的皮肤。<br /><br /><br />  其实中国人同样也是很懂得生活的,只是条件不允许,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是金钱,没有办法去远方携着家人旅行,但是中国人却能在仅有的休息时间内充分利用身边的事或者是物来充分享受生活的愉悦。于是喝茶成了最佳的选择,既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却又在某种程度上闲暇了身心。<br /><br /><br />  午后的小憩,一壶茶,是很好的享受,中国人要的并不是什么好茶好味道,只是追求那一刻的心境,想必那才是最重要的。<br /><br /><br />  吃过了西餐,还是印证了西方人一句话:”中国人是最懂得吃的。“中国人的”漠视时间“的短板也由此产生,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花大把的时间在厨房仅仅只是为了一顿饭,是相当可怕地,是浪费时间的,快餐才是他们的选择才是,但是往往却是适得其反,中国人宁愿在餐馆点完餐后等上好一段时间,或许只是遵循好的东西制作起来总会很慢的道理,一分一秒的耐心地,充满希望的等待。他们或许并不在意吃的东西的好坏,只是在意了等待时间的种种美好的幻想,我想再不符合胃口的饭菜,也会因为之前的想变得成为美味佳肴吧。<br /><br /><br />  中国人漠视的并不只是时间,还有精确度。称作马虎估计不太合适,因为模糊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人问过我买的包多少钱,我回答了200块,但其实只有180,我想我更大多数时候是回答别人一百多。<br /><br /><br />  中国的漠视精确往往只是随意,引证阿基米德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间彼此相等“我想更多的只是一种从众的思想。中国人不想把自己本来就不简单的生活搞的越加复杂,漠视不必要的精确度还是相当有必要的。<br /><br /><br />  ——猜疑<br /><br /><br />  中国人的猜疑心理有时候是相当严重的,仅仅是因为生活的不够精细,面对一点稍微反常一点的举动,他们都会把它记在心里,有时候更加无限扩大,毫无边际的事情非要说自己亲眼所见,其实大部分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记得当初读到寓言故事里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之后只是笑其中的主角的痴愚,但现在想想就是中国人的猜忌的天性才闹出了这段笑话。<br /><br /><br />  再从中国人居住的房子格式也看出了不少端倪,中国人的以前居所常常都是以高墙为界,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但那越筑越高的墙便说明了互相的戒备之心,以前的社会比现在不知道纯净多少倍,绝不是社会治安亦或是人品的原因,这种猜忌心理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与生俱来。邻里之间的猜忌远不如上与下之间的猜忌来的可怕,前者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后者一旦发生,设想一位君王觉得自己的大臣都有谋反之心,各个弃用那该怎么收场。<br /><br /><br />  中国人的猜忌确实应该克制一下,毕竟只是推断,做好这一点,那么就要把生活过得更加精细一点。<br /><br /><br /> <br /> </td> </tr> <tr> <td class="td_bottom_tool"> <!--楼主操作-->